歡迎來到四川省云尚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
最新發布
你的孩子是否是這樣的:
遇到困難或游戲輸了就發脾氣?
想買的玩具沒有買就倒地哭鬧?
作業沒做完被提醒就生氣擺臉色?
約好放下手機的時間到了卻不情不愿……
孩子身上似乎常有這樣那樣的“小情緒”,我們時常會聽到很多家長說:“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不這樣,我的孩子就這么任性呢?”
當家長給孩子的情緒貼上任性的標簽時,就相當于放棄了理解孩子的情緒。缺乏理解的應對和處理往往會導致情緒的否認和壓抑,而不能真正地釋放情緒和解決問題。 那么,作為家長該用怎樣的方法去回應孩子的“小情緒”? 答案 回應“小情緒”三個環節 家長面對孩子的“小情緒”,需要從三個環節入手: 1.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。 “為什么哭呢?”“不要哭了,堅持一下就會好的。”這樣的說法或許可以阻止孩子負面情緒的外顯,但實質上只是將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,而被壓抑的情緒并不會消失,它們會積聚,最終在某一天再次爆發。 2.不要否定產生情緒的原因。 “這樣微不足道的事情,你為什么要感到難過呢?”“你已經擁有這么多東西了,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?”也許父母會認為這樣說是為了安慰,但這種缺乏共情的言辭會讓孩子產生疑惑,以為自己犯了錯誤。久而久之,孩子將變得越來越不敢面對和表達情緒。 來源:健康中國 作者: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 謝琳